在海复镇庙基村,有一位人民调解员名叫倪伯苍,他花了十年时间,写下了60多万字的“民情日记”。从国家方针政策的实施、法律的颁布,到村规民约和邻里矛盾调处,倪伯苍的“民情日记”可谓“包罗万象”。
10月10日一大早,倪伯苍来到18组的两户村民家中回访。今年6月,这两户村民因为农田生产走道问题发生了矛盾,得知情况后倪伯苍第一时间前来调解。因为介入及时,这起矛盾很快就平息了下来。
倪伯苍今年72岁,他所在的庙基村第一网格,辖有八个村民小组、一个老镇区,700多村民。范围大,网格内的矛盾也比较多。自2008年开始从事矛盾调解工作以来,倪伯苍成功调解了大大小小矛盾纠纷1000多件。
倪伯苍介绍,自己调解过的矛盾纠纷通常有三类。一是婚姻家庭矛盾,二是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发生的矛盾纠纷,三是邻里之间因为房屋、财产、通行权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虽然自己调解的矛盾是以本村、本镇为主,但由于一些比较棘手的矛盾得到迎刃而解,长此以往便“声名远扬”,一些其他镇村的村民“舍近求远”,时不时地赶来咨询相关的法律知识。
每天晚上7点,倪伯苍书桌上的灯总会准时亮起来。不仅调解矛盾,他还把每一起矛盾的调解工作都记录下来。整整十年间,倪伯苍写下了17本、多达60多万字的“民情日记”。这里面,事无巨细,字里行间,充满着一名人民调解员的初心和执着。
一手调解矛盾,一手普法宣传。在镇村党组织的支持下,倪伯苍在自己家中办起了调解工作室,备有各类法律书籍供村民们阅读,为村民们提供了一个遵纪守法的“教育实践基地”。
国庆前夕,司法部决定评选表彰一批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倪伯苍有幸成为(拟)受表彰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
面对这份党和人民的信任,倪伯苍无比感慨:“自己将尽最大的努力为振兴乡村经济,为全力脱贫攻坚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为党和人民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